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長頸鹿真的受傷了

長頸鹿真的受傷了

長頸鹿這樣高大,理論上應該没有什麼天敵。很大程度上這是對的,能夠攻擊長頸鹿的只有獅子。

在草原上,獅子有著很多其他較易捕捉的獵物,例如角馬、斑馬等等,要捕捉長頸鹿這樣巨大的動物,對牠們來說實在也不是容易。

因此,野外觀察到獅子捕殺長頸鹿的場面並不多。可是,確實長頸鹿對獅子十分驚惕,而且從一些長頸鹿的屍體觀察,獅子偶而也是會攻擊長頸鹿的,特別是幼兒長頸鹿,因牠們走動能力比較弱,也没有這麼大的氣力反抗;另外在乾旱季節,由於食物短缺,獅子也較多攻擊長頸鹿。

由於不常遇見,有在肯雅研究的科學家便想出利用長頸鹿身上的爪痕,分析獅子攻擊長頸鹿的情況。他們拍下長頸鹿兩側的照片,找出並記錄爪痕的位置和高度,並和長頸鹿的性別和年齡作出比較,從而推斷長頸鹿受到的攻擊。

結果也有點出人意表

  • 年齡在1歲以上的長頸鹿,有13%身上都有爪痕
  • 成年較幼年的爪痕多(推想應該是年幼的長頸鹿若遇獅子攻擊大多會被殺,不能留下至成年)
  • 成年雌性長頸鹿的爪痕數目比雄性的多(推想應該是成年雄性長頸鹿較多獨自生活,而雌性較常群居,而且她們要保護幼長頸鹿,也有更大機會遭受獅子的攻擊)
  • 臀部及後腿是最常見到爪痕的部位,推斷獅子應該通常由後方攻擊長頸鹿


這樣的研究結果填補了罕見野外場面的不足,也是一個很好地可以研究長頸鹿和其他動物在生態系統內關係的方法。研究應該還在進行,希望將來可以為科學和保育機構提供更多有趣的資訊。

YouTube有一段獅子攻擊長頸鹿的片段,一群獅子也是從後攻擊長頸鹿。


可是,其實長頸鹿最大的敵人不是獅子,而是人類!以後再分享我們人類對長頸鹿種群的影響。

資料來源

  • Strauss MKL, Packer C. Using claw marks to study lion predation on giraffes of the Serengeti. Journal of Zoology. 2013;289:134–42.
  • Dagg AI. Giraffe: Biology, behaviour and conserv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為什麼要保護長頸鹿?

為什麼要保護長頸鹿?

長頸鹿是非洲的標誌性動物,深受全世界很多人們的喜愛。可是牠們卻得不到相應的保護。

由於針對長頸鹿分類和野外種群的研究不多,加上長頸鹿身型高大,也不如大象和犀牛般是非法捕獵的對象,因此一直以來十分缺乏針對牠們的保育措施。直至2016年,各國專家整理了有關數據,才驚訝地發現長頸鹿在過去數十年間的數字大幅下降了30% – 由80年代起超過150000隻長頸鹿,下跌至2016年時只有約97000多隻。

但負責評審的機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採納的長頸鹿分類,仍沿用舊有的系統,把所有長頸鹿當成一個物種。當所有種群數加起來,97000多隻看上去好像還不太差,但實際上若把不同種的長頸鹿分開計算,部份種類和亞種的數目實在下降得驚人,一些種群如努比亞長頸鹿(Nubian giraffe)更大幅下跌超過9成。

(有關長頸鹿的分類,可參考「世界上有多少種長頸鹿?」)https://discovergiraffe.wordpress.com/2020/05/01/02052020/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有一個叫紅色名錄的分類系統,根據一系列準則,把不同物種種群分成由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以至野外滅絕和滅絕的不同級別,代表不同物種種群數目受到的威脅。IUCN最後把所有長頸鹿歸成易危(Vulnerable)級別,但也把數個他們認為是亞種的長頸鹿歸成瀕危或極危。這個評級引起了外間對長頸鹿保育的關注,由於長頸鹿通常不發出聲響,牠們就像是靜俏俏地慢慢消失,所以也被形容為「安靜的滅絕(Silent Extinction)」。


幸好近年多了對長頸鹿的關注。長頸鹿保育組織Giraff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一直在非洲多國推行保育工作。以前說過,他們利用長頸鹿的基因研究把長頸鹿分成四個物種,而每一個物種也有不同的保育級別。組織最新的調查發現,近年在多項復育計劃的努力和加大調查範圍的作用下,長頸鹿的數目有所回升,最新公佈的數字是約110000只長頸鹿。但部份種群如西非長頸鹿(West African Giraffe)、努比亞長頸鹿(Nubian giraffe)和科爾多瓦長頸鹿(Kordofan Giraffe)的數量仍然很少。

長頸鹿的現存情況

有關「長頸鹿究竟面對什麼威脅?現在又有什麼措施可以幫助牠們?」遲點可以和大家分享。

希望在各方的努力和大家的關注下,長頸鹿的種群可以穩定下來,讓我們及下一代可以繼續在非洲的草原上欣賞到這種美妙的動物。

資料來源:

廣告

部分訪客偶爾可能會在此處看見廣告,
以及頁面底部的「隱私權與 Cookie」橫幅
升級為任一付費方案,即可完全隱藏這些廣告。

立即升級 關閉訊息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斑馬為什麼要和長頸鹿走在一起

斑馬為什麼要和長頸鹿走在一起?

非洲草原上,經常可以看見斑馬和長頸鹿走在一起,究竟是長頸鹿選擇接近斑馬,還是斑馬希望靠近長頸鹿?

資料顯示,長頸鹿和斑馬有著相同的獵食者—獅子。很多其他研究顯示,體型較大的動物傾向和較自己細小的動物待在一起,因為獵食者通常較易捕捉細小的獵物。但很多動物卻也喜歡和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一起,因為牠們高大的身驅可以較容易偵察到獵食者是否在附近。

長頸鹿通常不發出聲音,但牠們高大的身驅,在遠遠發現獵食者時便會一動不動的,豎起耳朵,機警地直立著,這樣的姿勢很容易令其他動物知道附近將有獵食者靠近。

有科學家便在南非的保護區內進行了觀察,他們發現當斑馬和長頸鹿待在一起時,斑馬觀察長頸鹿的時間便增加,反而自己抬頭視察環境的時間會大大減少,而且Hea望的時間也會增多(研究團隊把視察現境分成集中精神的認真視察和hea望的視察)。而且,當附近有長頸鹿時,斑馬同伴之間互相對視情會增多,但當牠們自己在一起時,更多時間會拿來視察環境。

研究人員也比較了斑馬和另外一種獅子的獵物——角馬在一起的時間。角馬身形和斑馬相差不大,因此他們發現,當比較長頸鹿和角馬兩種動物,斑馬和角馬在一起時,視察環境的時間和強度都要比和長頸鹿在一起時強,證明了牠們和長頸鹿在一起時,真的可以放鬆慢活一點!

那麼,為什麼不是所有斑馬都跟著長頸鹿走?研究團隊解釋可能由於長頸鹿和斑馬的食物不同,若經常待在一起,牠們找到合適食物的機會便會減低,所以兩種動物不會永遠走在一起。



資料來源: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長頸鹿搬家

在西非的尼日爾(Niger),有著一種世界上其中一種最罕有的長頸鹿亞種,西非長頸鹿West African Giraffe(Giraffa camelopardalis peralta)。這種長頸鹿的顏色較其他種淺白,因此也特別容易辨認。

由於旱災和生境減少的關係,野生的西非長頸鹿一度只剩下50隻,令牠們於2008年被列為瀕危物種(Endangered)幸好在多方努力下,近年牠們種群的數目開始慢慢回升。在2018年,牠們的保育級別回升至易危(Vulnerable)。

但也正正因為這樣,長頸鹿開始對附近的居民和農作物做成騷擾。

為此,長頸鹿保育組織Giraff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GCF)和Sahara Conservation Fund便和當地政府合作,希望把長頸鹿運往國家較北方一個名為Gadabedji Biosphere Reserve的保護區。可是,這麼大的長頸鹿應該如何搬運(這不只是IQ題!)

原來首先得選好長頸鹿。保育機構選了8只長頸鹿,團隊以麻醉槍對他們進行麻醉,然後團隊各人員便要在短時間內為倒下的長頸鹿進行身體量度、抽血、戴上眼罩和繩索,再快速把牠運上貨車。牠們會被運往一個臨時中心暫住三星期,期間會有工作人員對們進行照顧。在出發的一天,8隻長頸鹿分成2組,每一架貨車載著4只長頸鹿,司機需駕車48小時才到達新的保護區。長頸鹿這樣高大,要在貨車中安坐而不會對其產生危險,實在殊不容易。


在團隊的努力下,8只長頸鹿終於成功地到達新的保護區,而這兒已經有50年没有長頸鹿的蹤影,希望牠們可以在這個新的「老家」開展生活,而是次成功搬家也可為當地的長頸鹿保育打下強心針!

   

有關是次的行動的簡介可參考下列影片資料來源:

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長頸鹿托兒所

長頸鹿這樣高大的身驅,牠們的幼兒,一出身已有差不多1.8米高,要躲藏起來不被敵人發現並不容易,那麼長頸鹿母親們是如何照顧牠們的幼兒呢?

科學家發現長頸鹿幼兒頭數周大部份時間都躲藏在草叢中(Single lying out),或是睡在地上,牠們身體的顏色令敵人不太容易在這時期找到牠們。長頸鹿媽媽每天只會有數次餵哺幼兒,每次只有數分鐘,而這個時期維持大約三數周。
長大少許,這時很多時數只長頸鹿幼兒和牠們的母親會聚在一起(Nursery herd),有時會留有一隻長頸鹿媽媽作保母,其他媽媽便會去附近自己找食物,儼如一個「長頸鹿托兒所」。有科學家還發現晚上長頸鹿媽媽們會輪班監察附近有没有敵人,防止幼兒被襲擊。
有些時候,只有長頸鹿幼兒們自己聚在一起(Group Lying out),牠們在此時大多不會胡亂走動,只是乖乖的站著等待媽媽回來。媽媽們由一兩小時便回來,至晚上才回來也有,若自己的媽媽還未來便天黑,有些幼長頸鹿甚至會跟著其他媽媽離去。
但和我們想像的鄰居關係不相同,這些長頸鹿母子們雖然經常聚在一起,但其實没有特定組織,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母子對,並没有長期朋友般的關係,十分特別。
長頸鹿幼兒一般哺乳至6-8星期便開始要戒奶,由於媽媽並不常在身邊,因此早期科學家發現頭兩星期幼兒們都不太活動,可能是減少消耗過多能量,也可減少自己被敵人發現。
可是這個托兒所系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科學家發現在食物和水分相對充裕的地區,由於長頸鹿媽媽不用長途跋涉去找食物,因此當數幼兒都會長期待在媽媽身邊。這些地區便没有形成托兒所,相反年紀相若的幼長頸鹿會經常待在一起社交互動,反而有點像幼兒園。

網上有關的影片不多,大家可以參考這個在乍德拍到的片段。


資料來源:
  1. Langman VA. Cow-calf relationship in giraffe. Z. Tierpsychol. 1977;43:264-86.
  2. Dagg AI. Giraffe: Biology, behaviour and conserv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世界上有多少種長頸鹿?


世界上有多少種長頸鹿?

一直以來,科學界都把非洲所有長頸鹿當成一個物種。在分類學上,長頸鹿也只有一個屬一個種,可是,從不同的標本和照片顯示,不同地區長頸鹿的毛色和外形似乎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種群生活地區相隔甚遠,演化出不同的種似乎並非不可能。

現代最先對長頸鹿進行分類的是英國的Richard Lydekker,他於1904年把長頸鹿分成兩種,其中一種再細分成十個亞種。當然,那時他只是根據標本、手繪圖和照片作出判斷,因此並不太準確。

此後,一直也有科學家對長頸鹿的分類作出修訂。直至1970年代,長頸鹿仍被認為只屬於一個物種,但有九個亞種。這個分類法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採用。

除了科學的探究,把生物分成種或是亞種其實還有其他保育上的意義。如果把所有不同地方的長頸鹿個體總數加起來,那麼牠們看來數目還不少,但其實如果不同地方的種群是不同的物種,那麼每個地方的長頸鹿便有其獨特性而需要多加保育,而且某些地方的種群數目甚至少得需要提升保育級別。

另外由於物種其中一個定義是指可以相互繁殖的種群,如果不同地方的長頸鹿被當成同一個物種而互相混和,那麼生物間的基因分別便會消失,對物種的保育更加是大災難。

近代基因科技的進步,使得生態和保育專家開始以基因重新審視物種的分類。其中細胞中粒線體基因序列的分別更被廣泛利用。不同地方的長頸鹿保育組織開始在不同地方收集野生長頸鹿的樣本,並以粒線體基因進行序列比較。其中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現存的長頸鹿可以分成四種。
-          馬賽長頸鹿 Masai Giraffe (Giraffa tippelskirchi)
-          北部長頸鹿 Northern Giraffe (Giraffa camelopardalis),其中又可分成三個亞種
n   科爾多瓦長頸鹿 Kordofan Giraffe (Giraffa c antiquorum)
n   努比亞長頸鹿 Nubian Giraffe (Giraffa c camelopardalis)
n   西非長頸鹿 West African Giraffe (Giraffa. c. peralta)
-       南部長頸鹿 Southern Giraffe (Giraffa giraffa),其中又可分成兩個亞種
n   安哥拉長頸鹿 Angolan Giraffe (Giraffa g. angolensis)
n   南非長頸鹿 South African Giraffe (G. g. giraffa)
-       網紋長頸鹿Reticulated Giraffe (Giraffa reticulata)

一般人當然很難把不同種的長頸鹿分類,但分別較大的如網紋長頸鹿那啡色斑塊和幼細的白線,和馬賽長頸鹿較深色的體色和有鋸齒形的斑紋,仍然可以馮肉眼作出分辨。

網紋長頸鹿 Reticulated Giraffe

馬賽長頸鹿 Masai Giraffe





現時國際保育機構並未一致採用此分類法。當然,隨著科技進步和對長頸鹿研究的增多,分類可能會再有更改。但最少開始有更多人明白「不同地方的長頸鹿並不相同」這一觀念,這對於保育和對長頸鹿的了解上肯定是正面的。

資料來源:
1)      Giraff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https://giraffeconservation.org/
2)      Shorrocks B. The Giraffe: Biology, ecology, evolution and behaviour. Chichester: Wiley, 2016.
3)      Fennessy JBidon TReuss FKumar VElkan PNilsson MAVamberger MFritz UJanke A. Multi-locus Analyses Reveal Four Giraffe Species Instead of One. Curr Biol. 2016;26(18):2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