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寫的是有關藍鯨的故事,作者不是科學家,只是一位記者。但他用了三年時間做資料搜集,訪問了多位人物,也隨科學家出海看他們怎樣在海中進行研究,一點一點的把有關藍鯨的故事娓娓道來。
書本由捕鯨時代說起,那時原來人類對藍鯨的鯨脂和鯨鬚需求很大:人造肥皂、奶油等很多產品都用得上。藍鯨體型龐大,而且行蹤飄忽,對獵鯨人來說是一大挑戰。 可是,對當時的人類來說,没有保育的概念,只會想辦法改良科技,製造出更大更快的船、改良出越射越準的魚叉、甚至製作海上的工廠,可以把藍鯨「即捕即 解」。那時捕鯨人駛至天涯海角,甚至深入南極,對藍鯨進行大屠殺!! 這樣一來,藍鯨就在短短的日子,因人類的獵殺而瀕臨絕種。
我對書中一句很有印象:「二十世紀捕鯨業最大的恥辱在於人類都還没開始了解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物種,捕鯨業就幾乎把藍鯨殺戮殆盡。」
後來人們開始明白到藍鯨的數目下降,加上保育主義抬頭,所以捕鯨委員會也只好頒補「禁捕令」,但是作者分析了很多內在的政治考慮,使讀者明白到短期利益往往凌駕在保育之上,而且很多捕鯨大國,特別是日本,仍然在以歪曲的科學根據,左右很多其他國家去維護自己捕鯨的利益!
書的後半部描寫了有關藍鯨的科學研究。海洋生物的研究必定是困難無比,特別是像藍鯨這類在遠洋生活而又行蹤不定的動物,想要研究便更加困難。作者不是科學家,難得的是他走訪了當代多位研究藍鯨的學者,把他們的研究成果用顯淺的文字闡述出來,文字平實不華麗,但容易理解。
作 者描述了最初如何在世界不同地方,人們利用相機為藍鯨建立相照片檔案,開始了解到藍鯨族群的行動模式;後來研究了可射入鯨身的儀器,記錄牠們在水中的時 間、深度、以及透過數據估計牠們在水中的動作;大戰後海軍開放軍用水中收音器讓科學家使用,使他們開始明白在水中,藍鯨是用低頻的聲音互相溝通,這也解開 了多數時間為單獨生活的藍鯨,如何和同伴之間溝通的謎題;科學家也從藍鯨的食物磷蝦入手,從影響磷蝦分佈的因素,估計了藍鯨對地點的選擇;最後當然是近代 的基因分析,藍鯨的亞種仍存在爭議,基因可以幫助解開部份問題,可是如何採集足夠的樣本是一個困難,所以書中也有提及科學家需綜合體型、叫聲、分佈、歷史 檔案及基因等等因素,才可判斷亞種的問題。
對世界的認識是一點一點累積下來,可能要很多世代的人的努力,我們才能窺見一 點,但往往我們在還未來得及認識以前便把一切毀滅。我想起年前看的一套有關日本人捕殺海豚的奧斯卡得獎記錄片「海豚灣」,描述了日本人如何把捕殺海豚的行 為美化、掩飾,還在國際會議上以經濟拉攏小國幫忙,這不是自私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