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基因的表現型呈現多態性(Polymorphism)的情況並不罕見,
例如在人類的ABO血型系統中,便有A型、B型、AB型和O型。
動物行為中,同一行為多態性的表現亦很常見。
近代行為生態學的研究都使用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的概念:
就一行為,通常可以有數種行為模式或策略,例如同物種之間的打鬥,可以是拼命的至戰死為止,也可以不戰便逃,更可以只作兇作勢,待對方有動作才逃;
當然在一群體中,就某一行為,不同的策略必有高下之分。
在生物學角度,只有可以把這個行為的基因成功傳遞至下一代的,才是成功的策略。
因此,必然有某些策略經不起演化而被淘汰,最後在群體中留下來的行為策略便是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如果某一行為,有兩種或以上的策略,要不便是行為的多態性,要不慢慢的其中某些策略便會被淘汰。
但為什麼會有多態性的出現?
最近在看有關Evolutionary Ecology的書,談及演化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
環境當然對演化有關係,不同的生態環境對物種有不同的生態位,致令演化得以進行;
我想行為演化的過程應該同樣受到周遭種群的影響。
當兩種不同的策略都是相若的成功,兩者便可能並存,直至一點,使得種群中兩種策略的個體數量達至一個平衡;
還是,個體都具備展示兩種行為策略的表現能力,只是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的表現?
要再認真的找找答案。
*****************************************************************************
現代醫學都鼓催用更強的抗生素去對付超級細菌
應用我那些動物學和演化知識,在寄生物演化的研究已顯示,當演化壓力愈大,而寄主之間寄生物的傳遞又容易發生的時候,往往寄生物對寄主的傷害便會愈來愈大,
加上細菌的演化周期短,很快抗藥性便會建立。
不停的用重藥,只會令演化壓力向上增加;
反之,若可以從預防入侵和減少傳播等令演化壓力減少的方面著手,可能還會有幫助。
大家都知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是超級細菌,在未有種菌報告便使用新式的抗生素Linezolid,真的有效? 新藥是否應該是用於已確診入侵性MRSA的病人,而並非初步的用藥指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