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人和魚

那天火車出了事故,在火車站呆等五小時期間,讀完這本開了頭但一直未完成的「没有魚的海洋」,就像是把過去兩年學過的東西濃縮起來。這兩年,算是知道多了解決有關環境的問題,由於牽涉到經濟、政治、人民價值等很多社會性問題,往往不能純粹的以科學知識去處理,可惜的是,很多時這些因素卻正正是癥結所在。


我們是少數能夠居住在陸上卻又可以走到大海中央的生物,這本書說的便是人類掠奪大海資源的故事。做成生物多樣性消失的主要原因有數個,其中過度開發/掠奪資源絶對是海洋生態面對的主要問題。由吞拿魚、鱈魚、沙丁魚、石斑、鯊魚等等,由大魚至小魚,無一倖免。

由於生活在海裡,很多魚類演化出獨特的行為去適應嚴峻的生存環境,有些會大量聚居在一起;有些會世世代代走相同的路,進行繁殖性的遷徙;像鯨等海中哺乳動物則要定時在水面換氣,過去我們祖先便學懂了預測牠們的行徑,在牠們出没的地方捕捉牠們。

但人類捕魚的技術愈來愈先進,書中說我們已經可以用聲納定位魚群位置,無須再四出找尋魚群。網的設計也十分講究,可以綿延不絶幾百公里、可以直達深海、可以拖過海床,目的便是把網到範圍內的魚一網打盡。但我們卻只對有商業價值的魚有興趣,可憐很多無辜不知名的小魚、軟體動物,海龜,甚至海豚等哺乳動物也一併被打撈,就這樣被奪去性命。最可怕的是對人類没有經濟價值的生物只會被拋回海中,要統計牠們的數目也不容易。還有被網纏倒的海鳥、岸上的海狗、海獅、海象,或無辜或有意,也同樣因人類日益對海洋的征服而大量被殺害。

書中說了數次,現代國家都在自己領土附近的海域劃有專屬經濟區,領海範圍內的海洋便歸該國所管,這樣一來,公海便理所當然的成為大型捕漁的合法場所,各式各樣的大型漁網和船隻紛紛到公海作業。還有一些貧窮的國家,為了賺取外滙,便把專屬經濟區的捕魚權賣給其他國家,這樣一來,海域內的漁獲成為國與國之間的買賣,海洋生態當然及不上經濟上的得益。科學家利用數學模型,估計出每一個海域可以承受捕漁量,但這和當年為捕捉鯨魚發出配額相似,意味著只要捕獲量在配額以來便不算犯錯,但配額的計算是否可靠?當中有没有人為、政治的成分?又如何執行監測?大型珊瑚魚如石斑,我們都知很多品種都已被捕獵得成為瀕危物種(香港還是其中最主要的入口和轉口中心),但如何平衡當地人民的經濟?就是很多地方都有海鮮認證計劃,但書中也指出很多時那些販賣的商店也魚目混珠,以其他魚獲代替真正的認證品種,而且很多時也無從得知捉魚的方法是否真的屬實。

有人提出在海上設立養魚區,便可解決問題。但書中也透過很多數據指出,海魚養殖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都喜愛吃大魚,於是便得去捉幼魚來養,要飼養牠們,也得捉其他海洋表層的小魚作飼料,而且圈養也會容易生病,一切一切其實還是對生態做成負面影響。

魚類是很多地方人民主要的蛋白質來源,能有效持續地管理海洋資源對全球人類都有好處,但和很多問題一樣,方法是有的,人們卻又是否願意執行?又如何去執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