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一直覺得性選擇理論(Sexual Selection)和動物之間的爭執(Animal Conflict)是行為生態學中最引人入勝的,愈看得多,愈覺得不可思議。

第一次接觸性選擇理論是中六時看的科普讀物,其也是達爾文提出的概念。以前,我只知道動物界中,無論體型、裝飾、行為等,大都是雄性比雌性優勝,例如孔雀、獅子等便是。但這要如何解釋呢?達爾文認為同一性別之間(通常是雄性),為了獲得另一性別(即雌性)的垂青,會展示另一性別偏愛的特徵,這便形成一選擇壓力,使得那些對生存可能無幫助的特徵演化出來。

 

明顯的,那些鳥類中華麗的羽毛和明亮的歌聲,對飛行、覓食等並不有太大幫助,反而可能增加生存的風險,但實情卻是這樣的兩性異形(Sexual Dimorphism)在自然界中是如此的普遍.因此性選擇實在需要和其他有利生存等自然選擇的特徵分開處理。

 

但是詳細研究下,科學家發現了很多奇怪的現象。動物界中的交配主要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或多夫多妻。採用那一種策略得視乎很多不同生理上及環境上的因素。可是,說穿了,原來男女都各為自己的基因謀求最大的生存機會,兩性關係,從不是這樣的和諧!

 

起源在於精子和卵子的不同

雄性的精子,體型細小而數量多、大多雄性都會產生比實際需要多的精子,因此註定精子間是有競爭的。一名雄性為了增加自己下一代的存活率,最理想的對策便是和愈多的雌性交配、同時間趕走其他競爭的雄性對手,再加上從不負起照顧下一代的責任。因此,自然界中便廣泛存在這樣的雄性,牠們一天到晚到都在沾花交配、建立地盤、打架鬥麗、不事生產;獅子甚至會殺死母獅和上一名交配者所生的小獅。哺乳動物(包括我們的祖先)都是這樣的例子。就是很多看上是一夫一妻的動物,雄性其實也是設法和不同的雌性交配,不過牠有其他的考慮罷了(有興趣可看有關Pied flycatcherFicedula hypoleuca的研究)!

 

但雌性可不是任由魚肉的!在這場角力中,牠是輸了在對卵子的投資,哺乳動物更是輸了懷胎及哺乳的投資,牠要勝出,必須想法子提高自己的叫價能力!於是,雌性都是選擇的一群,牠們遲遲不會首肯交配,牠們要雄性有最美麗的羽飾、最強的戰鬥能力、最響亮的歌聲、最佳的地盤......牠們是要施然的在眾多群下之臣中選出一個最好的,才令自己的心血不致白費!為了增加自己基因的傳播,有時牠們甚至屈服於一夫多妻之下,為的也是要把自己的卵子留給最好的雄性:把寶貴的卵子給予一個體弱多病的雄性,不如成為強者的妾身,下一代存活的機會說不定還較高!!

 

人類呢?我們是特別的,動物界中是雄性在爭妍鬥麗,美的都是雄性。我們好像倒轉了,大量的打扮都是出現在女性身上,一位美的女士會受到男士的青睞,反之一位愛打扮的男士,傳統上只會令人覺得不夠男子氣概。再者,現代社會大都奉行一夫一妻制,重婚在很多國家都是罪。  

 

可是,我們很多方面和我們一夫多妻的祖先都有類同的地方:男性都會爭奪女性、沾花惹草的多是男性、男性都傾向不照顧孩子......究竟為什麼有這樣的分別??

是社會文化?是人口比例控制?還是男性角力的戰場已轉化至非體質外表的較量.那些富默感、事業能力和責任心的男性才是女性的選擇指標? 

 

我暫時没有能力解答這些問題,但除了生物學的觀點,我相信人類學、社會學等文化層面的解釋是少不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